欢迎光临中国乐鱼平台注册
免费服务热线电话:0755-23981678  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企业邮箱
进口图书

《张爱玲传》①|逝世28年她何以成为传奇?

发布时间: 2024-02-14 来源: 进口图书 作者: 进口图书

  「经典共读精华领读」栏目开启4年了,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,新增心理、影视原著、社科、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,为你带来更加新颖、沉浸式的阅读体验,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。

  这一次,我们读的是《张爱玲传》,作者刘川鄂是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,研究张爱玲近40年,对张爱玲与她所处的时代有着深刻认识,在书中讲透了她一生的灿烂与孤寂。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,了解张爱玲何以可成为传奇。

  有一首名为《改变1995》的老歌,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:“张爱玲在秋天渡过了她最后一夜。”

  1995年9月8日,中秋节前夕,张爱玲被发现死在了洛杉矶的公寓内。一代传奇女子,就这样悄然辞世。佳人虽逝,关于她的故事、她创作出来的故事,却始终流传于世。

  在她逝世28周年的日子,我们为大家带来一本新书——《张爱玲传》,借此表达对这位民国才女的缅怀。

  这本书,是由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,积40之功写就的一部全传、真传。序言中写道:“这本《张爱玲传》,与课题无关,与报奖无关,只与性情有关。张爱玲把她花十年工夫研究《红楼梦》视为‘豪举’,我的人生,有她相伴,并时有介绍她的小书面世,也是欣慰之事。”

  作者在近十年收集资料的基础上,以数百万字的相关研究资料为依托,据实写来,力求全面、客观,推出了这本张爱玲传记修订版。从张爱玲的祖父辈写起,对她的不幸童年、成长之路、文学之路、两段婚姻以及孤寂晚年都有全面描摹和分析。

  “写张爱玲的传奇,则石破天惊,云垂海立;写张爱玲的落寞,则静寂无声,星垂平野,当然是极好的传记,更是极好的文字。”

  张爱玲的传奇,不是始于她的写作,也不是她的出生,而是晚清的一段婚姻佳线月的一天,四十一岁的张佩纶应命来到李鸿章的签押房,偶遇李大人的爱女李菊藕,看到她刚刚写就的吟基隆之战的七律。

  作为基隆之战失败的主要负责人,张佩纶被这首诗打动,红着脸退出房间,沉溺于悱恻动容的情感之中。

  在此之前,因为打仗失败加上临阵逃脱之罪,朝廷将他革职并流放。李鸿章设法将他调回,担任自己的署内协办文书。

  李鸿章赏识张佩纶的才干,相信他能够东山再起,不久便把女儿许配给大她二十多岁的张佩纶,成就了晚清的一段佳话。

  数年后,张佩纶携妻迁居南京,从此告别官宦生活。他的原籍在河北,但李鸿章设法让他们去往南京。

  夫妇俩买下康熙年间一个有功之臣的老宅,大加修整,原有一处“绣花楼”,专供李菊藕居住。杏花桃花绽放的季节,她会扶着女佣的肩膀去赏花。

  婚后,张佩纶深知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完结,于是对社会政务极少关心,他和李菊藕夫唱妇随,诗酒应和,其乐融融。

  有一天,喜欢诗词的李菊藕拿出珍藏的宋拓兰亭,张佩纶惊奇不已,因为他也有一份兰亭。借此缘分,他俩将书房命名为“兰骈馆”。

  他俩平日除了精心赏茶的乐趣,还合写过一本食谱,合著过一本武侠小说。后来,在曾朴长篇小说《孽海花》的描绘下,他俩的婚姻更加成为流传甚广的佳话。

  可惜好景不长,闲适恬静的生活没有享受多久,张佩纶患肝病去世。他去死九年后,李菊藕在上海去世,享年46岁。

  他俩一同生活十五年,留下一儿一女。儿子张廷重,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。女儿张茂渊,便是张爱玲的姑姑。

  张佩纶和李菊藕的结合富有浪漫色彩,他们子女的情感生活却恰恰相反。儿子一娶再娶,从不专情;女儿一直单身,年老方嫁。

  张廷重十九岁那年,娶了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素琼(后改名为黄逸梵),她身段窈窕,深目高鼻,是一个美丽敏感的女子。

  婚后不久,张廷重托亲戚引介,在天津津浦铁路局谋到一个英文秘书的职位,夫妇俩便由上海搬去天津。这时,他俩已有一儿一女。女儿两岁,小名小煐;儿子一岁,小名小魁,学名子静。

  对这一时期的生活,晚年的张子静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我父母二十六岁。男才女貌,风华正盛。有钱有闲,有儿有女。有汽车,有司机,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用人,姊姊和我都还有专属的保姆。那时的日子,真是何等风光。”

  作为没落贵族的遗少,张廷重在脱离兄长管束后,成为典型的浪荡公子,恣意放浪,花天酒地。

  而黄逸梵虽然出生于传统世家,却是追求人格独立的新派女性。五四时代风潮对她有着非常大影响,她嫌“素琼”不够浪漫,便为自己重取名字“逸梵”。

  夫妻生活虽不和谐,黄逸梵和张茂渊却很要好,姑嫂二人亲如姐妹,后来结伴出国留学。

  小煐生于1920年初秋,她在文章里写道:“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,我应当是快乐的。”

  她的出生地在上海一座清末民初式样的洋房,这座有二十多个房间的洋房,是当年李鸿章给小煐祖母的陪嫁之一。

  小煐在这里长到两岁,对这里的一切毫无记忆。长大了些,从大人那里听闻自己抓周时的情形——

  这个后来成为一代才女的小女孩,面对漆盘里琳琅满目的东西,首先抓起的,不是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,而是闪亮的金锭。

  她的这一举动,似乎显得俗不可耐,令全家骇然。多年后,她在文章里直言自己最喜欢钱,因为没有吃过钱的苦,并自称是个拜金主义者。

  两岁那年,小煐随家人搬去天津。父亲在铁路局做事,上班之余在外面浪荡。母亲一派西方作风,让她从小单独睡,每天起床后,由佣人抱到自己的大铜架子床上,逗她玩一会儿,教她背诵唐诗宋词。

  更多时候,她跟佣人待在一起,听佣人讲《三国演义》,或者在院子里玩秋千。夏日的中午,她穿着白底红桃子的纱短衫、红裤子,坐在小板凳上,喝一碗涩而微甜的六一散,看儿歌、童话、谜语书。

  小煐四岁那年,母亲出于对父亲的失望,决定和她姑姑一同出国留学。这位旧时代里的新女性,为自己的自由,选择部分牺牲母性。

  本书作者觉得,“她女儿后来的某些性格特点,比如自我、独立、守时、惜才、怀疑一切、我行我素、不在乎别人常态的道德评价,等等,是能够看得出母亲的影子的。”

  在小煐感觉中,母亲这一走,变得更“辽远而神秘”。因为难得母爱,家中少爱,她的眼神中有了孤僻,也促使她养成早熟早慧的性格。人到暮年,再看自己童年照片,不禁感慨:

  八岁那年,小煐又随家人迁居上海。在去往上海的船上,她把读过好几遍的《西游记》重读了一遍。

  没多久,母亲和姑姑回来了。母亲将吸差点死掉的父亲送进医院,并且立意要将小煐塑造成西式淑女。为此,母亲教她绘画、弹钢琴、学英语、读报刊、举止行动如何显得得体优雅。她觉得,那时的家达到了美的顶巅,还写信向朋友炫耀。

  病愈后的父亲并未痛改前非,母亲提出离婚。若干年后,张爱玲写道:“他们的离婚,虽然没有征求我的意见,我是表示赞成的。心里自然也惆怅,因为那红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。”

  黄逸梵和张茂渊搬出洋房,另租房子。见多识广的黄女士,决定送女儿去学校接受正规教育,为此和丈夫大闹了一番。小煐天资聪颖,又有私塾教育的底子,在黄氏小学从四年级读起。

  报名时,黄逸梵觉得“张煐”这一个名字不响亮,思索了一阵,把女儿的英文名字随意译成两个字,取名:爱玲。

  搬来搬去的家、来来去去的母亲、离婚后又开始抽的父亲,让张爱玲极少感受到家的安全和稳固感。

  本书作者觉得,这一些因素,促使张爱玲在后来的人生选择和表达中,总是怀疑人性,怀疑家庭,这也成为她有别于传统中国儿女的一个重要的认知标志。

  、章回体小说、教弟弟的老先生……她讨厌家里的这些。父亲偶尔与她谈诗论文,是父女之间难得的明媚时光。

  没多久,父亲再婚。这一次,他娶的是袁世凯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。这位孙大小姐精明干练,善于治理家务和应酬。她也喜欢抽,为此蹉跎青春。

  “房屋里有我们家太多的回忆,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,整个的空气有点儿模糊。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,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。”

  父亲再婚的那一年,张爱玲开始上中学。在继母的统治下生活,她总是自惭形秽,所以也总是不愉快。

  她就读的圣玛丽亚女校,是教会所办的女子中学,特点是重英文、轻国文。而担任她国文教师的,是对新文学极感兴趣的翻译家汪宏声先生。

  张爱玲后来说:“中学时代的先生,我最喜欢的一位是汪宏声先生,教授法新颖,人又是非常好的,所以从香港回上海来,我见到老同学就问起汪先生的近况,正巧他不在上海,没机会见到,很惆怅。”

  汪先生发现了张爱玲在写作上的天赋,将她的作文在课堂上朗读,使其文名渐渐传开。后来,她又在校刊上发表了小说《霸王别姬》、《论卡通画之前途》等文,被众人称赞。

  上课时,张爱玲不爱听讲,喜欢用铅笔画老师的速写像。老师也不太计较,因为她考试总得“A”或“甲”。还常常忘记交作业,被问起时,总是以一句口头禅应付:“我忘了!”

  大家都觉得张爱玲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才女,对她沉默慵懒、不交朋友、不好活动的性格也渐渐表示理解。

  在学校毕业年刊的调查表上,“拿手好戏”一栏,她填的是“绘画”;在“最恨”一栏,填的是“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”。

  本书作者觉得,从这些小地方,能够正常的看到张爱玲对现代婚姻的怀疑态度,以及自我发展的意向。

  今天,我们读到的主要是张爱玲的显赫出身、成长之路和学生时代。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,她没有见证过家族的繁华和热闹,反而经历了一个缺爱的不幸童年。